Fantastic-Beasts-and-Where-to-Find-Them7.jpg

遺忘咒在《怪獸與牠們的產地》(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時常用到,故事中的巫師紛紛都會對不會魔法的人使用遺忘咒,讓他們忘記他們曾接觸過魔法。然而,人生中有什麼事情,使你想向對方使用遺忘咒?

例如,女朋友問:今天是什麼日子阿?

她可能會向你投射期待同時指控你的眼光,似乎在警告你:最好不要給我答錯,混蛋!而這句話一年不只一次、是好幾次。並且分佈在:元旦、過年、情人節、白色情人節、聖誕節、以上還是有理的、但以下是無裡的:認識紀念日、在一起紀念日、同居紀念日、養寵物紀念日、分手紀念日、復合紀念日。

又或者,跟女朋友逛街經過一間精品店,她欣喜若狂大叫:這個包包、這雙鞋子,並向你投射『買給她』的眼光的時候,這時請掏出你的魔杖,對她說:『空空,遺忘』Obliviate。

如果你是女生,那人生中又有什麼事情,使你想向對方使用遺忘咒呢?就像:你有看到我的手機嗎?你有看到我的衣服嗎?你有看到我的褲子嗎?不是,另外一條。你有看到我的墨鏡嗎?你看到我的鑰匙嗎?你有看到我的車嗎?

你有看我前女友──我是說你沒有看到,我之前有一個女性朋友,拿來一張傳單,剛好之前逛街你喜歡的包包跟鞋子都有打折,我們去買!好不好?

各位女生朋友,這種時候就不要猶豫了!掏出你的魔杖!雖然剛剛的情況比較適合用吐真劑。

遺忘咒確實能讓對方忘記他問過你什麼?並且避開許多吵架的機會,但與其讓對方忘記,不如讓自己變好。從現在開始手機,衣服,眼鏡,鑰匙全都放好,車不要亂停,前女友就斷乾淨吧!

他一定會忘記今天是什麼日子,但不代表他不愛你,你喜歡的包包,鞋子可能在不起眼的時刻,出現在你眼前。為什麼?!男朋友送女朋友禮物,為什麼要挑節日?為什麼要等情人節?只要他想送,他隨時都可以送。

既然我們都是麻瓜、都是莫魔,沒有魔法天份,那就認真生活,把自己的生活過好,或許比學會遺忘咒來得更充實。

圖片來源華納兄弟

文章標籤

Screenwriter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illy-Lynns-Long-Halftime-Walk.jpg

觀眾您好,為了推出更好的內容服務,Screenwriterleo 編劇人生中的影評,將分為兩種:第一種僅包含電影評價,此影評乃服務需快速選出該看哪一部電影的觀眾,不希望因提到過多故事劇情而破壞了觀影感受。第二種則會包含評價與劇情及故事的討論與解析,此種影評則給予看到喜歡的電影後,想得到更多劇情解析的觀眾。本篇為第二種。

如果有一部電影能將紀實逼到極致,或許聽起來多少有實驗性質參與其中,但李安導演透過《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展現的概念就是一種實驗性質與紀實的結合,高畫質與高格數的技術規格,嚴格來說未來十年,如此規格的觀影感受還很難做到一定程度的普及,而李安導演將未來放進了現在,對於現在的觀眾來說仍然相當新穎,這使李安的影像傳達了更真摯的情緒,而影史中沒有任何一部電影的紀實味道能超越《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編劇評價(普通、傑出、精湛、完美):精湛

改編班‧方登(Ben Fountain)的同名小說,其中有許多諷刺意味的呈現,故事架構在一群美國軍人回到美國進行凱旋之旅的宣傳活動,並以比利林恩(喬·艾爾文飾)與B班士兵的遭遇,敘述了美國國軍與社會。故事架構在近十年的美國,軍人雖然地位高,但因沒有打贏,加上政治因素,使美國國軍不同於我們想像中的光采。

這不是一個好改編的故事,因為其中有太多情感的敘述,再加上角色間沒有強烈的連結與關係,因此如何依據電影的形式來轉化比利的心境,是對編劇的一項考驗,然而編劇珍‧克里斯多福‧卡斯特利(Jean-Christophe Castelli)則是很流暢地改編,從倒敘、焦點轉換皆非常順暢,並在比利的情緒呈現,給了李安導演很大的空間,也使電影的紀實能到頂點。

不光采的軍人,悼念已逝長官絲洛姆(馮·迪索飾)因為姐姐而進入軍中的比利林恩,他在為自己打一場不知道是否會贏的仗。因為姐姐而被迫入伍,卻因被診斷出創傷後症候群能讓他退伍,並且遇到自己認為是靈魂伴侶的女人,相識不到二十分鐘就到布幕後發生關係,但是因為長官絲洛姆的開導,加上戰友的袍澤之情,比利應該選哪一個最好?就像一個人面對自己心中的戰場,當中有許多情感的敘述,以此讓觀眾能把自己比擬成比利林恩。

電影中提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戰場。』雖然故事完全環繞在比利,但其它人並非是一面倒向比利,而是說出了自己的戰場。試想,如果你現在必須在愛情、事業、安於現況選出一個最好的答案,你會怎麼選?每個人都有徬徨做決定的時候,而《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帶出愛情、事業與現況的三者的牽引關係,而比利最後選擇安於現況,這或許暗喻了我們也可能選擇安於現況。

導演評價(普通、傑出、精湛、完美):完美

至今真得還沒有看到第二個導演,能像李安拍出如此慢調的故事。好的鏡頭來自情緒,那《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還真得沒有不好的畫面。不論畫面定著多久、場景有多簡單、大量的打破第四面牆。在4K120格的規格中,所有的情緒都被放大了。

這也是為什麼會說,李安以未來規格偕同《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將紀實逼到頂點,他希望這部作品衝出電影中能紀錄的情緒幅度,當然他也做到了。雖然有許多聲音說:『這只是將3D電影與畫質革新到目前還難以普及的程度,未來3D應該不止於此』。

若以買電腦來比喻:組一台三萬台幣的新電腦,就能有不錯的效能,但組一台三十萬的超級電腦,則會使你再次愛上電腦。這就是目前3D電影與4K120格3D電影的不同,我們認為更高的票價應該要有更多的享受,李安也確實帶給我們更多觀影感受,要拍這種高規格很困難,放映更是一項難題。

影像的情緒,是觀眾看電影的潛在價值,李安的作品向來都能有這種功能,而4K120格也將這種功能擴大。我們不知道多久後會看到規格的全面更新,倒不如現在就組一台三十萬的超級電腦,使我們在次愛上看3D電影。

演員評價(普通、傑出、精湛、完美):精湛

英國演員向來都很會演,喬·艾爾文(Joe Alwyn)也再度向我們應驗,比利林恩有許多探討心境與思考的橋段,並且要相當內斂地呈現在神情上,光是能演出一個特寫的長鏡,就足以說明他的演技著實精彩。我們能從那一個鏡頭中感受到,他如何將情緒慢慢挑起,在心中迴盪,形成風暴後,再緩緩地顯現。眼淚輕輕地滑下、敬禮的右手開始顫抖,鏡頭靜止不動,但艾爾文的情緒使觸動了所有觀眾,相當傑出。

幒體評價(普通、傑出、精湛、完美):精湛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或許不是李安最好的作品,高規格使我們看見了未來3D電影的可能,如今我們已體驗過4K120格,雖然昂貴,但也確實能使我們再次愛上欣賞3D電影。

圖片來源双喜電影

文章標籤

Screenwriter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962.JPG

當時我因為寫文章時找不到靈感,同時,飢餓的胃液在肚子裡不斷翻騰,索性拿著錢包與鑰匙出門散步順便飽餐一頓。路上,漫步的思緒就像複雜的電路到處亂竄,我的視線隨意的飄散,看到了一間名為『LA PASTA』的餐廳,流覽了門外的菜單,我想這大概就是今天的晚餐。

『LA PASTA』座落台北市南京東路5段6號2樓,原來我不知不覺已經走了三十分鐘,進入店裡,服務生相當親切的款待,他問我是否第一次來,我點點頭。於是,他將我帶向一人的餐桌,順勢給了我菜單,並介紹推薦的佳餚與新式的菜色。想說:或許今後可能沒有機會再來,因此隨手拍下幾張回憶。

IMG_0963.JPG

IMG_0965.JPG

我點了一道番茄湯、伯爵奶茶、海鮮雞肉蘑菇燉飯、以及從法國來的蒙布朗。

一般來說:番茄在台灣習慣的吃法是提味,或增加酸的這個層面。但西式番茄湯則以酸作為基底,因為番茄相當新鮮,所以喝起來無比舒服,再加上不需咀嚼的微爛的食材,更讓番茄湯提升了新的口感,也為今天的晚餐打開相當好的開始。

蘑菇燉飯則以奶油與新鮮的菇類、一點也不柴的雞肉及特選的海鮮、再灑上香氣十足的海苔絲,從中舀起放入嘴中,奶油的香醇、菇類的芳香、雞肉的嫩彈、十足的鮮味全部在口中噴發,順便再喝一口伯爵奶茶──這應該是我吃過最棒的主菜。

而蒙布朗又稱法式栗子蛋糕,是一種法式甜點,最初以甜栗子泥為主原料、佐生奶油製成,後也發展出巧克力、香草等多種口味。它因樣似覆雪的白朗峰而得名。相對大家常聽到提拉米蘇、乳酪蛋糕等,蒙布朗則相當值得一試,如果喜歡吃甜點,那蒙布朗會是非常好的選擇。

飽餐一頓後,我在返回的路途時仍回味剛剛的佳餚,或許沒有機會再去,但『LA PASTA』給了我難忘的用餐回憶,仔細想想:我所吃下喝下的毎一口,都像剛剛看完一部故事扎實又好看的電影,又能不斷回味!上一次有這種感覺應該是看完《全面啟動》這部電影,若要問『LA PASTA』好不好吃?那我的解答是『LA PASTA』是吃得到《全面啟動》就像夢一般的美味。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文章標籤

Screenwriter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與湯姆‧霍伯(Tom Hooper)再度合作,他們又創造了一部相當成功的故事,我們將透過《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看見無比勇敢、動容的真誠,就像故事中的角色向我們敘述那一段惆悵、揪心的歷程。透過艾迪‧瑞德曼精彩的演技,好似莉莉·艾爾伯(Lili Elbe)在我們眼前顯現了她本身的傳記,她的淒美、艷麗都再再地為電影添加了誠摯,而湯姆‧霍伯更渾厚地揮灑配色的美感,場景雖簡約卻清楚地呈現了故事的情懷,更利用光影展現畫家的色彩,然而最鮮明的特點則是莉莉·艾爾伯無畏地做自己。

我還記得上一次在戲院熱淚盈眶的電影為《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改編於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同名著作,電影的呈現來自《悲慘世界》的演唱會版本,我記得湯姆‧霍伯為了突顯演員的表情,大量使用特寫完成每一句台詞,並且要求現場演唱收音。

湯姆‧霍伯希望演員展現真實的情緒,因此不以錄好音後對嘴,曾演出《悲慘世界》的艾迪‧瑞德曼,他再次讓我們看到年輕的影帝如何完成對於多數演員而言是一項挑戰的角色,從他意識到自己是女生的那一刻開始,故事打開了我們的感性,試著將我們拉進情節與角色裡。

演員扮演的角色各有巧妙不同,就算就角色相同,演出來的韻味也會不同,根據烏塔‧哈根(Uta Hagen)在自己的著作『演員的挑戰』(A Challenge for the Actor)裡提到:『演員在扮演角色時,不是讓自己去演出想像或觀察到的人物,而是自己正在裝扮人物。』

如果莉莉·艾爾伯改由李奧納多‧迪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來演的話,當然會截然不同,只是我無法想像他反串的演出。若我們將艾迪‧瑞德曼演技單獨分析,那可能需要相當長的篇幅,並從表演的技法來探討他的表演,而要概略地解釋他演得多好則──我們能以艾迪‧瑞德曼看見整部故事廣度與深度,湯姆‧霍伯沒有選錯演員,他完全放心的將電影交給艾迪‧瑞德曼,同時能順暢地引導艾莉西亞·薇坎德(Alicia Vikander)表達妻對於夫的支持,也讓我們見識到兩位傑出地演員如何完成這則淒美卻勇敢的故事。

電影中有許多橋段表達了對莉莉·艾爾伯致敬的意味,例如:剛開始的幾個畫面,都是莉莉·艾爾伯畫作中的題材,而湯姆‧霍伯將其放進電影的開端,畫面中光影的動態就他的二度創作。以及使用了《悲慘世界》的特寫鏡頭來描繪角色的心境,他致力於表達《丹麥女孩》中的莉莉·艾爾伯,不論光影還是特寫鏡頭都再再地顯示湯姆‧霍伯的成功。

想要搶先看到文章嗎?快來Screenwriterleo聊電影吧!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圖片來源UIP

文章標籤

Screenwriter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紐約,似乎充滿了所有人的夢想,不論是油膩的有錢人還困苦的街友、美滿的情人或孤獨地離人都是紐約急劇反差的見證,紐約裝著夢想,來到這裡能實現願望。如果支身來到紐約尋找新的旅程,千萬別懷疑,你來對地方了!這裡的繁華將會帶我們經歷一趟不凡的旅程,倘若要尋找愛情,先試著單身吧!讓自己成為《單身啪啪啪》(How to Be Single)的艾利斯(達珂塔·強生飾)不論你是否到過紐約,都能透過她找到共鳴,她將告訴我們體驗過真正的單身才會遇見自己想要的。

其實電影好不好看,決定的關鍵是否能在電影中找到共鳴,如果劇情能使我們投射其中,自然而然會覺得電影很好看。當親朋好友推薦一部電影,則是以他的感受向我們推薦,如果他的感想能使我們體會,我們也會認為電影好像很棒。而接下來我會與各位聊聊關於《單身啪啪啪》看完後的感想,因為它會帶給我們許多意料之外的感觸。

故事的架構非常特別,雖然女主角相當明顯地是艾利斯,但卻是多線故事,改編於莉茲‧突綺羅(Liz Tuccillo)的同名著作,她敘述了紐約如何塑造女人,她們並不渴望單身生活,而是於單身的過程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不論是只求性不求愛的酒保,還是瘋狂派對的年輕人,皆是使用自己的方式尋找夢想中的自己,雖然使用相同的方式來意外地發現夢想相當沒有效率,就像在賭場用最低的賭注來獲得最高額的獎金,如運氣不夠好那應該也不太可能達成。

而人生最有趣的部份就是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透過艾比·科恩(Abby Kohn)戴娜‧福克斯(Dana Fox )馬克·西爾弗斯坦(Marc Silverstein)三位的改編,我們雖然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但會相信明天會有好事發生。當太陽再次升起妳可能會遇到理想中的另一半、可能停止瘋狂派對、可能想要尋求愛而不只是性。

然而這一切的可能來自放膽單身,若因為單身的優點而忽略甚至放棄自身的夢想,則不會遇見也不會發現夢想的一切。就像導演克莉絲汀‧迪特(Christian Ditter)用了數個長鏡來呈現角色面對新的生活、困境,也能展現角色放膽體驗的各種不確定。若完成夢想也會需要一連串不確定,紐約更是充滿不確定的城市,就像女主角艾利斯前往紐約是為了確定自己已做好準備邁入下個階段,然而當她決定單身來到紐約時,便開啟了找到真愛的道路。

想要搶先看到文章嗎?快來Screenwriterleo聊電影吧!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圖片來源華納兄弟影業

文章標籤

Screenwriter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不論爆炸運用、軍火較勁,都再再地展現出麥可·貝擅長的電影類型!經過《變形金剛》(Transformers)的影響,我們可能會認為麥可·貝的電影沒有特效與動畫那就不是麥可·貝!但是《13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13 Hours: The Secret Soldiers of Benghazi)卻完整地顛覆我們的看法,其中當然也不乏有各種麥可·貝愛好的爆破鏡頭,或許《13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可能不像麥可·貝,但他終究能導出自己的韻味。

近年不斷被揶揄的商業電影導演:麥可·貝,我們對他的印象除了爆炸還是爆炸。爆炸的場景本身沒有好壞與優缺,完全是依據導演如何使用而裁決,就好比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在《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Fury Road)中的爆破完全使用真實的火藥來製作電影的效果,相對而言:喬治‧米勒的爆炸會加真實。

愛好使用特效的麥可·貝與強調真實的喬治‧米勒,兩位乃截然不同的導演,我們所看到的爆破也會展現不同的味道。可是《13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的重點乃在於六位英雄般的美國士兵,如何在第11個911紀念日,防衛被攻擊的美國大使館。

改編於米切爾‧札科夫(Mitchell Zuckoff)的著作『13小時』(13 Hours)我們能從電影中看到事件的始末,由於精兵化的關係,因此一位士兵的戰力與功能相當廣泛,不僅能跳傘、打城市戰、叢林戰還可以戰略佈置與運用戰術,如何面對散沙般的敵火,防衛數波的攻擊。

因此電有中所發生的事蹟並非不可能『13小時』一書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麥可‧貝也會將角色英雄化,可是情節並非完全虛構《13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中,我們不僅能看到以一檔百地動作,當然還包括那強韌無比的袍澤之情。

麥可‧貝的影像中,我們總是能看到他將戰火的情節導成闔家觀賞般地輕鬆,雖然聚焦在戰場但麥可‧貝總是能將所有相當硬派的畫面變成硬中帶柔的的作品,就算有血腥的畫面似乎也沒有想像中的嚴肅。從某個角度來說:他能將反恐的故事拍成好似僅是打擊一群壞蛋,而這樣的能力與電影或許僅有麥可‧貝能夠完成。

《13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雖然帶有血腥畫面,以及大家相當熟悉的麥可‧貝式爆炸。倘若我們從宣揚美國的層面來看,那這部電影可能不像我們之前所看到《變形金剛》的麥可‧貝,他強調了同袍的層面,並暗示《13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就是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的《黑鷹計劃》(Black Hawk Down)這也是他的電影中才會見到的幽默。

如果我們整合以上來看《13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麥可·貝對於運用自己喜歡的概念,不僅沒有猶豫、也不會模糊,這點正式令人津津樂道的麥可·貝風格。

想要搶先看到文章嗎?快來Screenwriterleo聊電影吧!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圖片來源UIP

文章標籤

Screenwriter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寂寞的男人總有一段相當悽慘的故事,但是《安諾瑪麗莎》(Anomalisa)則呈現出寂寞的可能來自任何地方,它不會是外部的創傷,而是因為生活中的點滴使自己越來越寂寞。寂寞僅是因為生活點滴而增加嗎?還是刻意跟自己過不去,將自己關在自己創造的牢房,深鎖,使一切都冰冷。透過《安諾瑪麗莎》我們將會看見寂寞到底是外在的因素影響,還是自我意識作祟,而身為編導的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杜克·強森(Duke Johnson)共同編織的故事不僅深厚、更創意滿分、衝擊滿點、是一部沒有缺陷的作品。

如果要探討寂寞,那我們可能需要將視野打開,才能進一步理解寂寞的人處於什麼境界,但這點不是多數人都做的到,開闊視野需要放下成見與分歧才能讓自己歸零來體會寂寞的概況。但在《安諾瑪麗莎》的麥可‧史東(大衛·休里斯飾)他事業有成,結婚育有一子,但生活卻是黑白。

查理·考夫曼與杜克·強森歷時三年的定格動畫,其創意的光影與人物的架設,使用相同面容與嗓音來代表麥可‧史東的特異,讓《安諾瑪麗莎》不論是一面之緣的計程車司機、飯店的接待員行李員、妻子、兒子、陌生人、前任情人皆乃同一個面貌,同一種嗓音,為什麼都一樣?因為在寂寞眼中,不論是誰都是一樣。

因為寂寞而簡化了所有人與事,簡化的原因乃這不是麥可‧史東需要的,他將所有人歸為一類,如此也進一步影響他的心情,水溫的忽冷忽熱更使他勃然大怒不斷罵髒話,展現了麥可‧史東受寂寞嘲笑。因寂寞產生無奈,無奈則能使寂寞附加譏笑,使麥可‧史東解不開枷鎖,直到契機降臨。

麥可‧史東這位角色相當耐人尋味,查理·考夫曼與杜克·強森對角色的設定為:中年英國男性、結婚、育有一子、專精飯店客服的技巧、曾有過一段轟烈地戀情。其實飯店的設定實實在在地反映出麥可‧史東的寂寞特質。

對於一位熟悉客服技巧的專員而言,他每天都需要將自己掏空放進別人的需求,在盡可能地完成他人的需求,如今他已是專精的資深專員,導致他無法分別或者不願分別其它人的聲音與長相。當我們將旅館的房間解釋成角色的心房,那整棟旅館正是影射麥可‧史東。

他來到地下室,此乃於睡夢中走進了心靈深處,他驚覺地逃避,因為寂寞的他在夢中譴責了自己,因為他愛上了不尋常的麗莎(詹妮弗·傑森利飾)

譴責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外遇,而是寂寞爆發。倘若麗莎真的是麥可‧史東的解藥,為什麼他會做噩夢?如果我們將『不尋常的麗莎』(Anomalisa)音譯就是『安諾瑪麗莎』電影中也指出一詞有『天神』的意思,不尋常則是由麥可‧史東告訴麗莎,麥可‧史東也發現她不一樣所以才認為麗莎能幫助她脫離寂寞。

但麥可‧史東尋求的不是麗莎,而是與眾不同,能夠使他崇拜,麥可‧史東尋找的乃是一位極度不同的天神,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查理·考夫曼與杜克·強森透過麥可‧史東說明沒有信仰的寂寞是如此沉重。

但另外一項可能的解釋乃:麗莎並不出眾,因此產生自卑情結,麥可‧史東的寂寞使他不具自信,這兩位角色的特質相近,再由麥可‧史東告訴麗莎她不尋常,依照色來看,那麥可‧史東所說的不尋找就是他自己。當他認為其它人都一樣,那唯一不同的就是自己,麗莎與自己很像,她好不尋常,她能終結我的寂寞。不尋常的麗莎乃麥可‧史東的影子,卻因麗莎個人問題而破滅。

如此而言:麥可‧史東愛上的是自己,他是一位極度自戀的角色,他只愛他自己才會被寂寞襲擾,因此查理·考夫曼與杜克·強森則藉由麥可‧史東陳述:寂寞──因為太愛自己。

以上兩種看法會因角度不同而做出選擇,可能選擇信仰,可能選擇太愛自己,也可能選擇兩者皆有,不論選擇哪一項都會顯現出我們屬於哪一種人,也讓我們不斷地反思自己的人格,而這點也是《安諾瑪麗莎》最棒的特點之一。

想要搶先看到文章嗎?快來Screenwriterleo聊電影吧!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圖片來源UIP

文章標籤

Screenwriter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由麥可·貝(Michael Bay)執導的《13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13 Hours: The Secret Soldiers of Benghazi)改編於米切爾‧札科夫(Mitchell Zuckoff)著作,其以2012班加西攻擊為背景創造的故事。

然而由麥可·貝執導的電影,大家最熟悉同時也是麥可·貝擅長的風格就是──爆炸!

我們可能因為不斷爆炸而導致負面的迴響,但是在大型商業電影林立的情況下,導演所擅長的方式都不太一樣,而麥可·貝的爆炸場景卻成為他的代名詞,這對導演而言是一種正向評價。我們能看的電影相當多,愛好使用爆炸的導演也不少,但麥可·貝卻能於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爆炸確實能給我們視覺與聽覺的絕佳衝擊,但是衝擊也容易引起一定程度的反感,因此當身邊的朋友詢問:『為什麼這部電影一直在爆炸?』那你的回答會是什麼?

我想我會這麼回答:『導演覺得這樣很酷!』

這個答案可能使相當困惑,因為他可能期待的是我對電影的看法,但他的問題是『為什麼這部電影一直在爆炸?』然而我不是導演,所以我無法具體的說明電影為什麼一直在爆炸?然而當導演覺得爆炸不酷,那也不會在每一部加入爆炸場景。就好比克里斯多幅‧諾蘭(Christopher Nolan)不喜歡動畫,所以大多用模型拍電影。

『導演覺得這樣很酷!』這種答案雖然沒有錯誤,但意義也不大,就像我們問喜歡吃牛排的人為什麼喜歡吃牛排?那他可能會跟我們說:『因為牛排好吃阿!』問題相當簡單,答案難以出現錯誤。

可是麥可·貝能使爆炸成為代表,則有其特別的概念。導演尋找畫面美感就是一趟不會結束的旅程,若爆炸的場景拍起來不美,也難以吸引我們的目光,那麥可·貝仍然只是一位導演,而不是一位受到觀眾注目的電影工作者。

畫面要夠美好像很好理解,但又難以說出具體的內涵,所以我們要定義什麼是美的爆炸畫面──停!千萬不要急著定義什麼樣的畫面才有美感,電影是依靠感覺地創作,我們也會使用感覺來看電影,就好比看完《13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認為是一部很棒的電影,如此的評價是一種直覺、感受,當我們要說為什麼好看卻沒有辦法說得很清楚,便代表我們是以感覺看電影,那定義畫面的美感似乎不是最重要。

這點不會不佳,用感覺看電影後的感受才是真正純粹的評論,有些時候影評寫太多,會發現自己的角度越來越刁鑽,講難聽點是狹隘。如果觀影的角度不開闊,那對電影看法與評論也會狹窄。

麥可·貝愛好爆炸的程度可能使他的電影少了幾分新穎,但導演覺得爆炸很酷,那何不使用導演的角度來看電影?

想要搶先看到文章嗎?快來Screenwriterleo聊電影吧!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圖片來源UIP

文章標籤

Screenwriter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瞠目結舌、啞口無言!這絕對是令我們難以說出任何評語的電影,如果要簡單敘述《大賣空》(The Big Short)這改編於麥可·路易斯(Michael Lewis)著作的作品就像被貨車撞飛,落地連滾數公尺,才會驚覺自己剛剛經歷了什麼!我們從來沒有思考過《大賣空》的可能與情節,其聚焦地部份實在太震撼,我們不僅無法忽視這則故事,不僅與我們息息相關也是曾走過的低迷。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與全球金融海嘯,其原本的面貌與起因,我們終將透過《大賣空》獲得一項相當良好的解答。

根據麥可·路易斯的同名原作『大賣空』(The Big Short)改編的電影,其中有許多我們根本沒有機會得知的史實,透過電影我們會發現:2008年的金融海嘯有很大一部份的導因乃金融機構過度操作,導致房市泡沫、經濟衰退,中央銀行投入大量現金挽救,仍然無力回天。

若相當重要的經濟體系出現衰退,受到影響的地區與國家也將會遍布全球,因此2008年不僅是美國與歐洲,就連亞洲地區也都出現各種低迷,而台灣也不例外。雖然經濟相當低迷,但我們還是從海嘯一步一步慢慢走回穩定,雖隨後又碰到歐債,但我們並沒有因此而長期經濟低迷。

透過查爾斯·蘭多夫(Charles Randolph)亞當·麥凱(Adam McKay)共同編織的故事,我們將在大銀幕中,讓影像與聲音帶我們理解並進入金融海嘯的導致因素。根據同名作品改編的《大賣空》面對這一段相當近期的金融災難,我們不僅看見事件的始末,更能進一步地理解雷曼兄弟破產的原因。

故事包含大量金融知識,也有許多社會的探討,使用多項經典詞句來解釋橋段,更將美國房市崩盤的可能與趨勢陳述地非常精彩又完整,就像我們正在觀賞一部相當短促的歷史,而這段歷史受到細膩影像與聲音的轉化。

角色相對較多的《大賣空》藉由這項特性,使故事地廣度更加遼闊,不僅聚焦其中一位角色,而是透過多位角色來展現全盤架構,換句話說《大賣空》對於故事的橫向發展刻劃地相當精湛,如此我們才能看見清楚、廣闊地《大賣空》

面對各項艱深地金融知識與名詞亞當·麥凱邀請諸位知名人是客串,不僅是歌手、演員、旅遊節目主持人,皆在《大賣空》金融名詞。而亞當·麥凱則透過非常幽默的客串來說明,將所有艱深地知識深入淺出地使觀眾了解故事中數個主要架構。

為了展現故事寬廣,亞當·麥凱特別使用了蒙太奇的剪輯,透過看似沒有關聯的畫面全部剪接在一起,以極度快速地方式來陳述金融海嘯前的光景。或許這樣的呈現方式會導致觀眾不舒服,同時恰恰說明了金融機構與銀行在多數人腦中的印象,他們擅長使用龐大的資訊與數字使我們混淆真相與事實。

雖然可能導致一定程度的不舒服,卻讓《大賣空》超越我們想像的真實,不論是債券還是房價所促成的狀況,皆因亞當·麥凱的蒙太奇,使我們看到操作資本的原貌,不再是充滿希望的投資夢想。

亞當·麥凱讓雷恩‧葛斯林(Ryan Gosling)打破第四面牆的方式對攝影機演繹,而雷恩‧葛斯林所飾演的賈里德‧芬內正是《大賣空》中的旁白,由這位洞悉全場的經理人解釋狀況的確再適合不過,也是電影開始便展現地精彩衝擊。

史提夫·卡爾( Steve Carell)與克里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成為電影中無比鮮明的兩位人物,在故事寬闊的《大賣空》這兩位角色仍舊能使我們投射,雖然《大賣空》的故事看似相當艱深,我們可能無法將自己投進故事中,但透過史提夫·卡爾與克里斯汀‧貝爾的演出,似乎便無法將自己置於電影之外。

《大賣空》展現的不是一個謊言,而是一個與謊言相像的事實,美國房市崩盤帶來的經濟衰退使美國不斷警惕未來,然而近期華爾街推出了原物料投資,根據電影指出這只不過是複製促使金融海嘯的一種金融商品,將它換湯不換藥地販賣給市場,資本主義讓人因自私而富有、也使人因分享而貧窮,透過《大賣空》你會怎麼選?

想要搶先看到文章嗎?快來Screenwriterleo聊電影吧!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圖片來源UIP

文章標籤

Screenwriter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渾然天成的傳記電影!我們終於看到史帝夫‧賈伯斯(Steven  Jobs)地完整影像,透過電影《史帝夫賈伯斯》(Steven  Jobs)如此清楚的解釋,說明了蘋果(Apple Inc)的創辦人的史實。相較於艾希頓·庫奇(Ashton Kutcher)主演的《賈伯斯》(Jobs)可能不需要比較兩部作品的差異,就能明顯發覺其中地懸殊。若要概略地解釋如此完美的《史帝夫賈伯斯》則──如果你預想電影好像很精彩,那在觀影後我們將不會用精彩來解釋它,同時可能找不到任一詞句來說明《史帝夫賈伯斯》的傑出與成功。

有許多時候我會進一步地詢問自己:影評人與電影的關係是什麼?面對資訊爆炸、數位內容蓬勃的情勢下,不得不承認的是:這個社會將越來越不需要影評人的存在,觀眾逐漸不參考影評,寧願聽聽身邊的人怎麼說,或者從所有社群媒體偶然發現電影的評價,以此來當作參考。

所以影評人花費時間看電影、撰寫評論,也就不像我們所思考的模樣,我們必須認清真正的問題已不在於影評人如何寫影評?是否能寫出俱價值的評論?而是當大家皆能對電影表示意見時,那我們為什麼還需要影評人?當我們開始秉持著這種思考,那也就代表我們正在畫地自限!

不論資訊多爆炸、數位內容多蓬勃、社群媒體影響多少,若沒有清楚的證明可以佐證觀眾已開始不閱讀影評,那上述地一切都只是一項假設。我們可以去假設事態的可能及發展,但我們不要試著去假設別人的立場與想法,假設越多,限制越多,這是編劇艾倫‧索金(Aaron Sorkin)在《史帝夫賈伯斯》展現的概念,也是故事帶給我們其中一項震撼。

飾演主角的麥可·法斯賓達(Michael Fassbender)他將一位反社會人格的天才全釋出一道新的面貌,如此也反映出艾倫‧索金近期相當擅長的角色設定,《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的馬克‧佐伯格(Mark Zuckerberg)《新聞急先鋒》(The Newsroom)的威爾·麥卡沃伊(Will McAvoy )都有一定程度地反社會人格。

反社會人格的天才相當吸引人,我們能快速理解角色處於什麼狀態,編劇也能從各項層面來構築角色,不僅相當突出,並具高度地戲劇表現與演技要求。而故事的撰寫顯現出艾倫‧索金如何玩轉高深的故事,不僅將所有故事分拆成三部份,並分別由三次發表會來敘述這位數位革命先驅。

因此我們會看到史帝夫‧賈伯斯的人生歷程皆是由這三個部份延伸,並帶入電影情節中,加強每位角色的連結,每一位角色都環繞著史帝夫‧賈伯斯而改變,艾倫‧索金完整地表達傳記電影的核心,所有的角色故事都應隨著主角變動而變動,如此才能展現出主角的重要。

我們對於賈伯斯的印象大概為各項知名的蘋果產品,藉由艾倫‧索金的聚焦,我們終於能一窺為什麼蘋果的產品能夠如此成功,不僅僅是因為賈伯斯的美學概念與要求,以及極度前衛大膽的商業策略,電影中則是將NeXT的史實刻劃地無人能及,這項橋段概略來說就是賈伯斯開發一個只有蘋果才會買的產品,而NeXT最後也由蘋果收購。

史帝夫‧賈伯斯引起數位革命,他像是一位科技產業的巨人,其成就我們難已觸及,但艾倫‧索金讓這位巨人回歸了人類的本質,透過所有角色來展現他還是人的層面,其中相當重要的一位便乃他的女兒。史帝夫‧賈伯斯是一位工作狂,也是一位反社會人格的天才,趨近沒有感性的他卻因女兒再度拾起感性與親情的自己,這也說明了艾倫‧索金如何刻劃黃金時代地另外一項層面。

傳記電影的主角,絕不僅僅是放大本人的特質,而是必須徹徹底底的深入角色。如果僅是放大本尊的特質,那則會像艾希頓·庫奇的《賈伯斯》但麥可·法斯賓達則是一道清水流進名為史帝夫‧賈伯斯模具,將一位天才的偏執、憤怒全都嶄露無疑,甚至可能不需要多餘的裝扮來表達,因為這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成功傑出地演繹。

想要搶先看到文章嗎?快來Screenwriterleo聊電影吧!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圖片來源UIP

文章標籤

Screenwriter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