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還在思考甚至懷疑華語電影是否擁有相對應的能力,將故事改編成符合市場的大型商業電影?在《尋龍訣》之後,原本的思維與疑或都將得到解答,甚至超乎預期,更將那一道如指控似地將疑惑完全擊碎!因為《尋龍訣》帶給我們的不僅是華語電影泛上特效與電腦動畫,而是一項新的定義,證明華語電影於商業的層面絕對不亞於我們所熟悉的好萊塢(Hollywood)透過導演烏爾善成功地影像敘述,讓中華文化更覆蓋一層影像的奇幻與探險。

我們相對熟悉好萊塢電影。這或許是另外一種獨特地現象,觀賞電影前應該會優先選擇相同語言的種類,但是華語電影卻不是大家納入考量的種類之一,大概已成為一種常態。倘若我們假設自己是剛接觸電影的觀眾,沒有任何偏見與袒護,那真的會考量外語電影嗎?雖很難確定答案,相較現今而言,其差別確實有所不同並難以想像。

現今我們已非常習慣透過中文字幕觀賞外語電影,但不禁也讓我們思考一項問題,當我們遇到動畫壯闊、特效絢麗同時又有字幕時,我們到底應該先讀字幕還是鮮感受畫面?當然裡想的情況乃同時進行,雖然這點並不困難,但藉由影像語聲音構成的電影,若要求觀眾感受畫面同時讀字幕再傾聽配樂,其難度又更上一層。

電影訴求視與聲的雙重感受,觀眾進電影院也應此為優先,電影院不也都力求更新銀幕與音響嗎?但字幕的出現是否不由自主地將注意力完全打散,還在困惑畫面與聲音哪一項率先時,似乎都不要自主地將目光放在字幕上。雖然座位位置會影響我們優先看到的是畫面還是字幕;但是,華語電影則沒有這項煩惱。

當我們能透過演員的情緒而不是跟著字幕的引導,那才應該是對電影最純粹的感受,而《尋龍訣》不僅讓我們能快速地接收劇情,在畫面的製作與創意更是再度奠定華語電影如何將範疇擴大至商業電影,特效的奇幻與電腦特效的運用皆完全顯示出不同於好萊塢的前衛形式。

如此使用特效或許並不是第一次,但卻能給我們一種獨特、前所未有的影像,雖然夾帶少許的不習慣,但我們會在電影中處處發現另一種熟悉,不僅因華人演員,而是將故事完全聚焦於我們曾聽過的各項中華文化不論『易經』還是春秋戰國的陰陽家,皆因《尋龍訣》而獲得了大銀幕的綻放。

導演烏爾善於開場時透過一道長鏡,來迅速解釋摸金校尉的盜墓設定,而摸金校尉是一種將盜墓覆蓋武俠與現代的全新角色,而烏爾善不論在美術、動作場景、敘述節奏都再再地呈現《尋龍訣》已經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創作與商業的結合,更是一布精湛地大型商業華語電影。

想要搶先看到文章嗎?快來Screenwriterleo聊電影吧!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圖片來源威視電影

文章標籤

Screenwriter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時候,我一直再尋找一個答案,觀眾與導演間的關係是否如同我們所想像的遙遠?這種距離就好像一道相當嚴肅的是非題,只是答案已不是錯與對,而是崇拜與創造。導演創造電影,讓我們能在大銀幕觀賞,若我們喜歡他的作品,便開始展開了一連串的行為,來更深一層地瞭解電影與導演。

就好比侯孝賢導演,他創造數部膾炙人口作品,在影像與聲音的藝術層面地成就,乃是多數觀眾與電影工作者追尋的目標,不論《戀戀風塵》還是《悲情城市》以至《刺客 聶隱娘》都再再地敘述與解釋:『侯孝賢就是侯孝賢、侯孝賢還是侯孝賢。』我們難以使用另外一種種詞彙來解讀侯孝賢,因此使用了『侯孝賢』來解釋前衛、大膽的電影。

我們可能需要花費許多時間才能概略地瞭解侯孝賢,依據如此形式,是否也呼應了那一道是非題?創造電影的藝術家,將會有一批於彼端的觀眾,崇拜著創作與創造者?這似乎是一種不變的真裡,倘若我們現在轉換思維,假設自己是創作電影的導演,望向崇拜你的觀眾,又該如何面對他們?

電影能被觀眾欣賞對於導演來說,那是一件非常值得高興的見證,如果我們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切入:在人希望被認同的情形下──不論觀眾導演都希望能被認同,導演盼望觀眾喜歡,而觀眾會不由自主地尋找與自己相像的觀眾,如果我們回顧身邊一同進電影院的親朋好友,是否發現總有一兩位能夠在電影結束後的談話中,能與你滔滔不絕的將話題聚焦於電影?如果有,那麼他就是與你相像的觀眾。

有的導演很幸運,第一部作品就受到觀眾喜愛,有的則嘗試了數次才找到那一部理想作品。觀眾雖相對單純,但若能第一部電影就找到自身喜歡的電影類型,無庸置疑地是相當幸運的觀眾。然而,我們必須面對另外一項不爭的事實:不論電影精采與否,你都必須意識到那是一部電影,電影不會影響你的生活。

沒錯,不論電影讓我們期待或拍攝多久、不論電影最終是否如同我們所期待,結果難以改變鐵一般的事實。當我們觀賞、完成精湛的電影,我們仍會感到飢餓、疼痛、高興,一樣需要繳稅、若電影不裡想,我們還是會飢餓、疼痛、高興,仍然需要繳稅。

雖非常容易理解,但我們也不會忘記自己是人,因此我們總會在受電影的龐大影響後才意識到自己的生活並沒有改變,但電影就是有如此的魔力,似乎總是後知後覺地發現自己已被電影深深影響,才能逐漸地將自己抽離,回到原本的生活。更何況在《STAR WARS:原力覺醒》(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上映後,我們應該需要更多時間讓自己離開星際,從電影中淡出,離開J·J·亞柏拉罕(J. J. Abrams)所創造的世界,電影會落幕,但人生還沒結束,因此我們開始期待下一部影像與聲音的出現。

想要搶先看到文章嗎?快來Screenwriterleo聊電影吧!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文章標籤

Screenwriter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要尋找一步極度成功,近乎沒有瑕疵的大型商業電影,那《STAR WARS:原力覺醒》(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正是一部合乎所有需求,並滿足所有期待的作品,我們可能不會有任何一句負面觀點、抱怨。因為你會發現《STAR WARS:原力覺醒》回歸了《Star Wars》系列作的種種傳統,不論聲光特效,還是光劍對拼、原力地徜徉,都再再地顯示《STAR WARS:原力覺醒》回顧及呼應這漫長的三十年。而身為編導的J·J·亞柏拉罕(J. J. Abrams)他刷新商業電影的範疇與形式,似乎重新定義電影與商業如何結合,我們能在《STAR WARS:原力覺醒》看見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美國新浪潮地大膽與前衛,並將所有傳統、大膽、前衛全部融於現代,便告訴我們──這是一部渾然天成的大型商業電影。

面對商業電影充斥的時代,難免對特效與動畫感到匱乏。然而經過瞠目結舌、精彩無限、動容無比的《STAR WARS:原力覺醒》它將觀眾那一份疲倦與匱乏全部擊碎,我們似乎不需要任何準備,就能進戲院感受那一份橫跨將近半個世紀的星際之旅。千萬不用擔心因沒有觀賞前六部而無法理解電影,因為,J·J·亞柏拉罕,麥可·安特(Michael Arndt)勞倫斯·卡斯丹(Lawrence Kasdan)三位編劇共同創作的故事,已完整地考量前作的問題,因此將故事門檻降低,就算初次接觸,也不會有因故事或劇情而引起的各項困惑。

故事不僅流暢,節奏適當,以及達到觀眾預期地扎實,情節不會過多或太少,並在意想不到時刻放進幽默地對白,緩和了將緊繃地觀影情緒,不論從哪一個方面來看故事,都是一部近乎沒有瑕疵與缺點的精練之作,三位編劇所編織地星際,已沒有任何改善空間。

J·J·亞柏拉罕!真不愧是J·J·亞柏拉罕!雖他已在《星際爭霸戰》(Star Trek)拿出絕佳地成績,然而他再度超越自己,把精湛地故事放進了影像。我們能夠在《STAR WARS:原力覺醒》各項獨具創意的設定回歸、回顧、回味《Star Wars》系列作地傳統與精粹,同時完全不遺餘力地締造史詩。

不論是開場地故事大綱捲動方式,還是《Star Wars》系列作的經典銜接剪輯,都從細節傳達了經典作品地顯現。其中最令人佩服地是:J·J·亞柏拉罕對於故事呈現,正是電影能如此完美的原因之一,不僅僅是獨特的攝影機運動,還是特效的新穎詮釋,都再再地表示J·J·亞柏拉罕擔綱《STAR WARS:原力覺醒》的導演有多適切?

他利用數個好似致敬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執導《Star Wars》系列作地長鏡來呈現畫面,尤其是所有飛行物體與空戰地打鬥,皆完整地展現J·J·亞柏拉罕那獨樹一格地創意,每一項長鏡不僅清晰又特別,就像他致力地希望觀眾看見不同於以往方式,因此使用長鏡來一氣呵成陳述空戰地迅速與絢麗。

當然我們不會忘記J·J·亞柏拉罕對於特效概念大膽地使用,不論是凱羅忍(亞當·崔佛飾)以原力控制芬恩(約翰·波義加飾)的武器,還是光劍對拼的細節利用,都再再地展現J·J·亞柏拉罕的成功。尤其是光劍對拼的部份,由於拼劍的力道相當難以呈現,但透過畫面層次與物見的構成,使光劍的殺傷力更加明顯,透過物件與場景毀壞,便完整地凸顯光劍在影像的力道。

《STAR WARS:原力覺醒》完成了我們對商業電影的期待,商業電影應該如何呈現,已不再僅僅依靠於電影中看見的公式,我們因為J·J·亞柏拉罕再度發現電影仍舊需要大量的創意,同時能透過如此成功的作品再次地回顧與重視電影工作者與電影的密切關係,電影是一項產品,電影來自電影工作者,雖可以透過公式來複製,卻難以複製前衛又大膽地J·J·亞柏拉罕的《STAR WARS:原力覺醒》也許這部作品將是近五年來最成功的大型商業電影。

想要搶先看到文章嗎?快來Screenwriterleo聊電影吧!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圖片來源博偉影痴俱樂部

文章標籤

Screenwriter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tar Wars:原力覺醒》(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不僅讓許多熱愛《Star Wars》系列作的觀眾引頸期盼三十年,更有高度的潛力讓初次接觸的觀眾愛上如此浩大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導演對於電影的重要,若將導演放進不擅長的電影,對導演、電影、觀眾皆是恐懼的災難,但是J·J·亞柏拉罕(J. J. Abrams)的執導是否會讓我們失望?或許我們應該這麼問:J·J·亞柏拉罕的執導怎麼可能讓我們失望?

如果好奇又懷疑J·J·亞柏拉罕是否真得符合我們心中的期盼,那我們可以試著使用以下四點來切入:

商業與創作的完美結合

電影在經過商業的洗禮後,已經成為一項能獲得收益的產品,不僅包含大量的商業行為,因電影所延伸的周邊產品更是所在多有。因商業考量而更改或調整,也是導演需要控管的創作項目,如何將一部大型商業電影創作與商業持衡,乃許多導演苦惱的部份,但是J·J·亞柏拉罕卻沒有顯現任何一絲懊惱,而是巧妙地將創作與商業結合,締造一部觀眾將喜愛的《Star Wars:原力覺醒》

玩轉攝影機

如果我們從美國新浪潮(New Hollywood)的角度觀賞J·J·亞柏拉罕,其實會發現──他能夠承載多位知名導演的長鏡,可能有點趨近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或者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利用多個相當逗趣、幽默長鏡來敘述畫面與情節,他能將長鏡涵蓋質樸的吸引力。我們甚至可以透過J·J·亞柏拉罕或《Star Wars:原力覺醒》視為一項管道,來回顧美國新浪潮。

意想不到的畫面

J·J·亞柏拉罕的作品可能會使部份電影工作者產生濃厚的興趣,或許希望能夠獲取他的分鏡表以此來解答心中的困惑,而我也是其中之一。我非常好奇J·J·亞柏拉罕的分鏡規劃,他到底是如何創造無比驚奇地《Star Wars:原力覺醒》假設我們於觀影中感到:『竟然有這種畫面?!』不用害怕也無須驚慌──這就是J·J·亞柏拉罕!

絕佳地畫面省略與節奏

畫面省略絕不單單只因為預算不夠,其實有更多原因而使電影需要將畫面省略。這項方式乃用於相對不重要的情節或橋段,例如:有兩位角色要爬上一座山,下一個畫面便來至兩位都已經到達山頂,而登山的過程則全部省略。為了不影響後續的故事,以及於後製階段發現該橋段可有可無,那大多都會選擇不放進該橋段,況且《Star Wars:原力覺醒》的故事龐大,場景多變,若放進過多能省略的畫面,也會削弱其精彩程度,而J·J·亞柏拉罕不僅將省略拿捏平穩又巧妙,更讓電影的節奏不會過快或過慢。

J·J·亞柏拉罕不僅不會使我們失望,更可能使我們再次回到電影院二次甚至三次觀賞《Star Wars:原力覺醒》或許我們應該將問題反過:如何選對導演?

想要搶先看到文章嗎?快來Screenwriterleo聊電影吧!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圖片來源博偉影痴俱樂部

文章標籤

Screenwriter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漫長的等待後,最新的《Star Wars》系列作終於上映,但令人困惑又疑慮地問題是:倘若完全沒有觀賞任何一部作品,是否會完全無法理解《Star Wars》系列作中的種種設定?所以必須先將先前的六部系列作,全數觀賞再進入電影院,才能避免初次接觸的種種困擾?

如果我們要為以上的問題尋找到一項最好的答案,那我會建議大家:與其思考及顧慮如此繁瑣的問題,為什麼不直接進電影院觀賞,先嘗試一次《Star Wars》帶給你的感受,如果非常喜歡,再將其系列作一一觀賞,如此也不會與原先預設地線性觀賞方式相差太多,若還是會擔憂,那試著從以下三點來:

《Star Wars》系列作的劇本邏輯

雖然我們習慣線性地拍攝與觀賞電影,但《Star Wars》系列作的上映時間卻不是線性,由於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先行在1977年拍攝了《星際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Star Wars Episode IV: A New Hope)隨後便製作了《星際大戰五部曲:帝國大反擊》(Star Wars Episode V: The Empire Strikes Back)與《星際大戰六部曲:絕地大反攻》(Star Wars Episode VI: Return of the Jedi)

而較近期的《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Star Wars Episode I: The Phantom Menace)《星際大戰二部曲:複製人全面進攻》(Star Wars Episode II: Attack of the Clones)《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Star Wars Episode III: Revenge of the Sith)則是於1999年開始的系列作,因此上映的順序為四、五、六,一、二、三。既然不是我們習慣的模式,那編劇則會更加注重先後事件及因果關係,因此先觀賞《STAR WARS:原力覺醒》再來觀賞前面六部系列作,相對不用擔心故事主軸無法銜接。

商業電影的考量

假設我們不曾接觸任何系列作,卻聽到:『如果沒有看過前幾集,那真的會看不懂再演什麼。』這可能大量削弱我們對於電影的興趣,雖然喜愛《Star Wars》系列作的觀眾相當可觀,但是如果僅針對喜愛的觀眾製作,那不一定需要走向大銀幕上映,由於電影上映需要支付電影院與通路可觀的費用,導致電影公司不一定能獲得利潤,然而大銀幕能觸及更多的觀眾,因此也包括首次接觸的觀眾,將劇本導向多數觀眾都能接受的形式。

再藉由龐大的整合行銷與各項廣告與曝光,盡可能地觸及最多的觀眾來提高收益,所以將故事撰寫地更加清楚與獨立,也是現在諸多大型商業系列作中習慣的方式,畢竟要求觀眾必須擁有一定觀影知識在進電影院,在商業的考量下,設定一項不便於觀眾的條件,似乎也違背了大型商業電影的概念。

不要輕忽《Star Wars:原力覺醒》的魅力

千呼萬喚使出來的《Star Wars:原力覺醒》我們不需要猜疑精彩、故事主軸銜接的問題,堅強的編劇陣容更恰恰地擊碎了所有不安與憂心,J·J·亞柏拉罕(J.J. Abrams)麥可·安特(Michael Arndt)勞倫斯·卡斯丹(Lawrence Kasdan)三位皆有相當亮眼的作品與成績。雖然觀賞過一至列六部曲再享受《Star Wars:原力覺醒》乃最理想,就算因《Star Wars:原力覺醒》而初次接觸──那──歡迎來到迷人的世界。

想要搶先看到文章嗎?快來Screenwriterleo聊電影吧!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圖片來源博偉影痴俱樂部


文章標籤

Screenwriter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期快速興起的谷阿莫,因大量製作『讓我們在數分鐘看完一部電影』的影片而延伸出兩極的看法,電影工作者的態度導向撻伐,認為不應該使用如此隨便的方式將一部作品在數分鐘之內概略地敘述。而觀眾的表示也呈現兩極,一方支持電影應該進電影院觀賞;另外一方則認為這只是一種娛樂形式,我們何必使用嚴肅的態度看待?

其實不論哪一方的觀點,都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就像我們觀賞電影的角度也沒有絕對,依據觀眾屬性不同,對於電影的解讀、解釋也都會不同。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觀眾、電影工作者、電影製作公司大力指控谷阿莫?假設我們現在以導演的身分與思維來面對谷阿莫,大概都能理解為何會有如此龐大的怒氣。

我們是導演,我們透過影像與聲音來說故事,我們希望自己創造的故事能獲得觀眾的欣賞,因此我們會認為只要提供精彩的電影,觀眾就會回到戲院觀賞我們的作品。這點完全沒有錯,因為沒有任何一位觀眾願意給拙劣的電影機會,倘若僅是觀影感受不佳,其實相對比較容易改善,導演能從觀眾吸取的意見,運用在下一部作品中。

然而我們已能從部份觀眾得知電影相當精彩,並預期票房將相當亮眼,但經過一段時間後,我們的作品藉由谷阿莫而獲得廣大的迴響,面對這種狀況,身為導演的我們到底應該開心還是難過?電影確實受到觀眾的欣賞,但卻不是經由我們預期的方式,因為谷阿莫於數分鐘結束一部長篇電影,身為導演的我們,心情肯定矛盾又複雜。

谷阿莫大量製作『讓我們在數分鐘看完一部電影』無庸置疑地傷害許多電影工作者,由於谷阿莫大部份的影像內容皆有版權的疑慮,如果要公開使用影像,則需要透過電影製作公司、電影工作者等多方的同意,才能以尊重與合法的方式來製作,單單是要尋找相關管道連絡電影公司並取得多方同意,不僅耗費時間也十分艱困。

雖然谷阿莫的影像有版權問題,但卻引起觀眾的注意及廣大迴響,甚至也置入了一定的商業行為,這點也是我們有目共睹。如此是否真的反應出觀眾已開始不願意進電影院觀賞電影,並開始習慣將所有長篇電影放進短促的時間裡,以此來獲得電影感受?

我們當然可以如此解讀古阿莫帶來的影響,若真是如此,那《星際效應》(Interstellar)《絕地救援》(The Martian)《地心引力》(Gravity)締造的高票房又該如何解釋?這三部作品都屬長篇電影,並且架構於高深的物理、數學、太空。觀眾並沒有因高深的科學而減少,而是希望能在上映期間搶到電影票,更有觀眾回到電影院再次地觀賞同一部作品,那我們應該如何解讀這種現象?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電影的產量相當高,就算我們一天觀賞一部電影,一年下來不見得能將該年的電影全部觀賞,因此電影精彩與否並不是最主要的考量,而是電影如何行銷才是票房多寡的關鍵。如果一部僅有幾百萬的獨立電影,利用一半的成本與利用數十萬的成本來行銷,最後所觸及的觀眾,其數量相差懸殊,因此行銷預算與如何行銷也就成為票房高低的主因。

實體通路雖然相當有效,但也非常昂貴,如何在有限地方式下完成最大的效益,其實也是在考驗電影行銷的創新與大膽,因此,若將谷阿莫的影片形式轉化成一種電影行銷手段,那是否就能夠完成各方的需求?

谷阿莫的觀眾大多都偏向年輕族群,而年輕族群也是主力的消費族群,因為消費意願高,加上設法購買他們喜歡的產品,若能有效地引起年輕市場的注意,收益相對更加可觀。若電影於上映前的行銷階段,透過谷阿莫的方式讓電影受到年輕族群的關注,讓電影獲得更龐大的觀眾,因而提高電影的票房、導演獲得更多的欣賞、豈不是一舉利於多方?

電影工作者不喜歡谷阿莫使用縮減的方式來觀賞電影,卻引起廣大迴響,若我們將如此方式轉換為行銷,將是一項能使多方受益的共享經濟,觀眾能獲得一定程度的電影感受,電影公司獲得更高的票房、電影工作者的作品能被欣賞,如果導演能夠如此面對谷阿莫,將會是一項完美的解答。

想要搶先看到文章嗎?快來Screenwriterleo聊電影吧!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文章標籤

Screenwriter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如果我們希望在電影中看見史詩,那我們需要龐大的耐心,因為電影工作者需要創作空間,才能夠透過大銀幕來看見我們期望中作品。然而災難電影卻能快速地觸及史詩的標準,當我們說到史詩,或許優先想到:龐大、浩瀚、淵源流長的故事,將其精華濃縮成電影的篇幅,如此來創造難以忽視的影像與聲音,災難的確是我們無法忽視的傷痛,它不僅代表自然,也回顧人類的自大、愚蠢、貪婪、強食自視的低落。而《33:重生奇蹟》(the-33)則將災難重新編譯,觸成了誠心地真摯,讓我們透過礦災而看見人類能夠放下自大、愚蠢與貪婪。

我們將時間往回推至2010年,問問看自己是否還記得智利發生礦災時的情景?是否還記得所有針對智利的報導?如果已印像殘破,甚至完全拋諸腦中,那《33:重生奇蹟》將是一道絕佳的窗口,看見事件的始末。若因為《33:重生奇蹟》而興起真摯的感情,千萬不要逃避它,雖然現實會告訴你世界與社會的運作方式,然而;謙遜、智慧、純樸並沒有泯滅,我們能夠透過電影以及原著『33』再度回溫同為人類的優良。

改編向來都難以衡量其故事的精湛程度,經過電影的改編,觀眾終於能以影像與聲音來感受故事的細膩,因為米克‧奧蘭(Mikko Alanne)克雷格·波頓(Craig Borten)麥克‧湯瑪斯(Michael Thomas )使我們看見了最動容的災難故事,故事相當快速地展現角色的背景。

例如:開場時所使用的貓王經典歌曲『監獄搖滾』(Jailhouse Rock)以此迅速帶入那33位角色進入礦坑、發生礦災,一切似乎都在瞬間展開,並帶我們進入團結、領導、紀律所促成的厥功至偉。

由女性導演派翠西亞‧里根(Patricia Riggen)執導的災難電影,值得令人讚嘆的是:她完整地呈現出礦災的種種,相對而言:她放大了受災礦工們之間的矛盾與磨擦,面臨存活機率極低的情況,所有角色的立場都被清楚地呈現,即便連同沒有入鏡的角色,都能說服我們他為礦災的營救行動盡了所有的努力,而這也是派翠西亞‧里根另一項於《33:重生奇蹟》的成功。

飾演主角地安東尼奧·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我們再度被說服演員如何扛起電影,一部成功的電影,有時會來自一位精彩的演員。而安東尼奧·班德拉斯正是《33:重生奇蹟》最精彩的演員。情節的設定中,他與許多角色對峙,因為安東尼奧·班德拉斯的引導,才進一步地呈現礦災的種種,而我們也可以將安東尼奧·班德拉斯視為劇情的推進者,因為電影就像受到他的領導而不斷地前進,也因為他的演繹而添加了那一份堅持希望的真摯。

想要搶先看到文章嗎?快來Screenwriterleo聊電影吧!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圖片來源采昌國際多媒體

文章標籤

Screenwriter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我們觀賞完預告後,心中總會充滿許多期待,不僅是因電影與劇情而產生諸多的感想,也會有一部分感受來自演員。因此當我們看到預告的標語:『安東尼奧·班德拉斯演技大爆發!』這會給我們一種龐大的期待,期待演員呈現出極度暴力的表演,希望他能衝破畫面,狠狠地向我們揮舞那隻憤怒的拳頭。

從表演與演戲的層面而言:暴力或誇張的方式,可能被評比為膚淺,雖然如此方式相當符合觀眾的預期,卻也非常容易讓一部作品過於浮誇。浮誇一詞似乎時常聽到,但其中的意義以及應該如何解釋?似乎沒有一項清楚的定義告訴、表達、論述浮誇一詞。

當一位演員能夠熟練地完成一道畫面,便代表:他已能夠不需經過龐大的建設,便迅速切中某個角色或某個動作的美感。假設:我們請兩位演員詮釋抽菸的動作,這點非常簡單,卻也最難詮釋,因為我們沒有給予演員任何指示,所以抽菸時不應該有任何情緒。演員們皆相對習慣針對特定角色或情緒來完成畫面的要求,突然訴求沒有情緒的抽菸,反而是一大挑戰。

倘若我們以相反的方式或情緒來定義浮誇的反義,那則會偏向:穩重、實際的相關感受,再將該範圍的概括來敘述,便會趨近:穩固。演戲是一種相當困難拿捏的表演藝術,因為每一種情緒都沒有既定的表演方式,就像憤怒有分:外顯、內斂、隱藏、爆發等等方式,因此一位傑出的演員,能夠依照指示與方式來演繹各項情緒與角色。

而浮誇與穩固又可依據演員特質與風格來細分,不過較常見的浮誇的表演,則能慨略解釋為:表情誇張、浩大、將能使用的部位以最用力的方式呈現,雖能看到很賣力演繹,但這可能不是一種舒適的感受。這種感覺可能不太好形容,觀賞完後可能會說:『我們看見這位演員在詮釋一種......一種.......那個......就是......很大的.......對!』

概括來說就是演員將自己放在鏡頭裡,不斷地爆發角色的情緒,將其瘋狂轟炸也就形成我們預想中的爆發。雖然這種方式相當符合觀眾所希望的演技大爆發概念,但也非常容易讓演員超越了角色,因此影像中的那位角色便不是演員飾演角色,而是演員透過角色來展現自身期望的表演,這是一種演技大爆發,但成果相當不穩定,觀眾可能很喜歡,也可能不喜歡。

但是飾演主角的安東尼奧·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他確實在《33:重生奇蹟》(The 33)演技大爆發,對於如何領導受難的礦工,那一份紀律與不放棄的精神,完整地顯現受難的立場,他的表演能精準地說服觀眾礦工的處鏡,而他依據角色與情節展現精彩的爆發,完成了電影中的各項畫面,更再再地說服我們故事中必須要有一位能帶出張力的演員,而安東尼奧·班德拉斯完成了這項工作。

想要搶先看到文章嗎?快來Screenwriterleo聊電影吧!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圖片來源采昌國際多媒體

文章標籤

Screenwriter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是否已養成一種意識來看待職業的性別平等與刻板印象?當我們說到導演這項職業,可能會不經意在腦中浮現出一位男子的身影,指揮調度拍攝現場,試著在一定的空間完成自己對電影的期許。如果我們真的時常在腦中浮現一位男子拿著分鏡表,跟副導、製片、監製、攝影師、演員討論電影拍攝,手持擴音器指示場務:打版、補光、封鎖現場。其實,也就代表我們已養成了無心地溫柔迫害。

現在,讓我們試著將『拿著分鏡表,跟副導、製片、監製、攝影師、演員討論電影拍攝,手持擴音器指示場務:打版、補光、封鎖現場』這項情景中的導演性別轉換成女性,是否覺得這個情景有點難以建構?或許沒有想像中的困難,但我們太過習慣將導演框架於男性,使我們不太容易想像一位女性來擔任影像的建構者。

如此是否也代表:我們的潛意識中已淡淡地否定女性導演?或許誇大了指控,但卻難以掩飾瘋狂的真相。我們可能會很輕鬆地認為《33:重生奇蹟》(The 33)由一位男性導演執導,面對礦災,使用一位男性似乎較能突顯災難的驚心動魄與浩大,若要處理受難狀態而起爭執、鬩牆等等情節,男性導演可能首當其衝。

然而,我們應該停止──停止這種溫柔地迫害,為何總認為男性導演相較適合災難電影?影像是否精彩、完美,依據的是導演對於畫面與故事地熟悉與創意,倘若能渾然天成的製作出一部作品,那我們不應該強調性別,應該以能力為優先,因此由女性導演創作的災難電影,更值得我們進電影院觀賞《33:重生奇蹟》就是一項非常好的範例。

聚焦於智利礦災的《33:重生奇蹟》擔綱執導重擔地是一位女導演:派翠西亞‧里根(Patricia Riggen)曾經以預算相對不寬裕的條件來製作電視電影《檸檬大嘴巴》(Lemonade Mouth)以此提名美國導演工會(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傑出執導作品兒童節目類,而《檸檬大嘴巴》的演員確實都還未走向國際市場,但派翠西亞‧里根透過精準預算控制,完成了精彩的音樂劇電影。

曾經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有一部紀錄電影《富山》(Rich Hill)其導演也是一位女性──崔西‧德羅‧翠格斯(Tracy Droz Tragos)她透過《富山》的紀錄放大了美國相對貧窮的地區,以三位青少年的環境與人格來反饋富山社區的生活概況。而《富山》其真實程度絕對能撼動我們的生活,電影結束後便立刻安慰自己身處安逸之處,或者不捨富山社區的貧窮環境。

然而,最令人恐懼的是,溫柔迫害是一種相當微弱、清淡的感受,我們可能不以為異,經過時間的洗禮與推進,受到迫害的族群,他們福利、權力越來越少,迫害日漸嚴重,卻難以被察覺。導演雖有優劣,但沒有性別之分,我也時常溫柔地迫害女性電影工作者,這不是一項好的觀影習慣,因此必須警惕自己,也希望透過資訊傳遞,將溫柔迫害留在昨天,而今天是一個公平的晴天。

想要搶先看到文章嗎?快來Screenwriterleo聊電影吧!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圖片來源采昌國際多媒體

文章標籤

Screenwriter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creenwriterleo 將送出10張《Star Wars:原力覺醒》特映票!!
傳世經典《Star Wars》最新系列作!故事設定於《星戰六部曲:絕地大反攻》30年後。
Screenwriterleo 將送出10張《Star Wars:原力覺醒》特映票同時──這10張特映票的座位詮釋國賓大戲院全新星艦級座椅!!搶先看《Star Wars:原力覺醒》雖然很開心,但是──
搶先使用星艦級座椅觀賞《Star Wars:原力覺醒》那才是絕佳、優良、傑出、完美、精益求精的電影觀眾!
各位是否已期待不已呢?那就趕快參加活動吧!

活動參加辦法如下:
請點入以下連結,輸入資料後,便完成參加報名手續
連結:https://goo.gl/pzwVc4

Screenwriterleo 將抽出10位熱愛電影與《Star Wars》的觀眾,贈予特映票!!
活動時間:12/6~12/15
得獎公布日期:12/16
特映時間/地點:12/17 18:30(18:00開放進場)/國賓大戲院(台北市成都路88號)

※注意事項
抽出方式以隨機抽出參加者,每一位參加者獎機率皆相同。
得獎者會收到由Screenwriterleo寄出的通知,請確保信箱無虞
若發生不可歸責Screenwriterleo之事由與不可抗力事件,Screenwriterleo將不負賠償責任

詳請請上Screenwriterleo查詢


文章標籤

Screenwriter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